"分書"局部圖
■劉述濤
分書,也叫“分關”,是一種分家析產的文書。古人說,樹大分杈,人大分家。哪怕是親兄嫡弟,也不可能是一生一世都在一口鍋里吃飯,結婚生子之后,也得請出家族里有威望的長輩做見證人,分家產。這樣分家產的文書,就叫做“分書”。
這本紙質泛黃的《分書》是一戶姓習的人家三兒子保存下來的分書。翻開分書的第一頁,見文字寫道:“立分書習啟慶余生三子,長子賢仁,次子賢偉,幼子賢依……”從文字中可見,大兒子和次子都已經婚配,只有幼子賢依還不到年紀,還沒有婚配,但現在分家,家產做成三份。并且叫來了家族當中有禮有面的一群來人見證,并且讓有點文化的人坐著邊上執筆。從字體來看,寫這份“分書”的人讀過幾年私塾,否則毛筆字不會寫得這么好。
“分書”的開篇,仍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家教家訓的教育與提醒,告訴自己的孩子們:“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,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”。所以,在分書中有:“創業維艱”、“守成不易”、“克勤克儉”等字眼,有些字還是繁體字。
寫完這些,自然是見證人和三位兒子的答字畫押,會寫字的,就寫個“押”字,不會寫就畫個圈。然后就注明家里有些什么家產,有幾間屋,幾畝田,幾分地,有幾棵樹,房屋的界址如何,東從哪齊檐滴水,西挨著誰家的墻,北的院子有多大,土地是幾號田。在民國及解放初期的田地仍是按照天、地、人來分土地的級別,所以,“分書”里的財產也是先從天字號開始分起,天字號的產業有什么,哪幾塊地是天字號的,應該如何來分。然后是地字號的產業有多少,應該如何來分,然后是人字號的產業有多少,應該如何來分。
這本“分書”前面的“人字號”三個字,就應該是習家老三賢依保存的這一份“分書”。從天地人的排序來講,老三賢依剛好屬于“人”。所以,人字號也就有了解釋。而天字號的產業,也就是老大賢仁的分家所得產業,地字號,也就是老二賢偉的產業。
三個兒子的產業分完之后,還有一份產業,那是留給父母養老的。那時父母不像現在的人有退休金,百年之后的事情也得交待清楚,誰負責父母在生時的吃住,誰負責父母百年之后安葬,都得一五一十寫清楚,分清楚,先君子后小人。一份“分書”既有傳統文化的偉承,也有家風家訓的傳承。“分書”中寫道:“父母壽料由長子賢仁負擔,次子和幼子負擔安葬的一切費用。父母百年后的土地則歸于幼子賢依……”
一份“分書”,一五一十,家里有什么,按照長幼順序,都給安排得一清二楚。我拿在手里的“分書”一下子變得沉甸甸起來,這份“分書”,它不但見證了一戶人家的分家的儀式,它更見證了中國一戶普通人家,在家庭發生裂變之時,所表現出來的理性和溫情。
我們經常會說,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,家庭也是現代社會的細胞,一個家庭所呈現出來的文化,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。應該說,分家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現在的我們丟失了這樣通過分書所傳達出來的傳統,丟棄了我們一直為之驕傲的一種禮讓文化。就如當今的一些合伙人分家,在瓜分公司,瓜分家產的時候,所呈現出來的,卻是一分錢也要爭出牙齒血,卻是面對友情親情的最大撕裂,卻是冷冰冰的沒有一點情感的冷血和殺氣。所以說,一份“分書”所傳輸給我們的,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去反醒的,我們原來傳統文化中和諧、包容、尊重,都到底丟到哪去了?
好在,在這么一個物欲縱橫,急功近利的時代,還是有人將這樣的“分書”如獲至寶,收藏這樣的文化。他叫老宗,他正在用他自己的力量,留住一點文化標本,留住一點文化影蹤,從而讓腳下的這塊土地更顯溫情,不那么冷冰冰的。